
HOTLINE
0898-08980898发布时间:2025-02-08 13:07:01 点击量:737
——中国林科院油茶良种选育、技术试验示范纪实(团队篇)中国绿色时报11月30日报道虽然已是立冬时节,但在油茶产区,刚刚收获完果实的油茶树却正值花期,蜂蝶飞舞。白色的繁花缀满一片片山坡,烂漫如春。在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高产优质油茶新品种选育基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助理研究员林萍和曹永庆带着3名研究生正在山坡上做油茶杂交试验。曹永庆为记者演示了人工授粉的过程:先选择一个油茶花苞,扒开花瓣,剪去花柱周围的花丝,然后将其他品种油茶的花粉轻轻点在柱头上,再用一小块胶布将授过粉的柱头缠住。
中国林科院经济林首席专家、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种质创新与利用实验室主任姚小华说:“他们现在做的就是袁隆平曾经做的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油茶新品种的培育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国人的吃油问题?这是我国几代油茶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种质创新与利用实验室是我国油茶研究领域的桥头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就开始了提高油茶产量的探索,油茶良种选育被连续列为“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项目在林少韩、庄瑞林、韩宁林、高继银、翁月霞和唐泉富等老一辈油茶专家的带领下,在种质资源保存、种苗繁育、丰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五”、“七五”油茶育种专题负责人庄瑞林,牵头组织成立了国内油茶科研协作组织,在高产良种选育方面最早取得突破。
他晚年发现的油茶雄性不育规律及相关杂交育种试验结果,当前仍被油茶科研单位广泛应用并孕育出更多成果。韩宁林先生和高继银先生发明的芽苗砧嫁接技术,带来了油茶育苗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我国油茶由实生育苗向无性系化转变。然而,这一时期的油茶产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比较效益低及人们对油茶价值认识不足等原因,始终没能走出低水平、低效益、低产能的发展圈子。上世纪90年代,油茶项目的科研经费一度低至5万元。
即便如此,油茶科研人员仍然没有放弃实验。在全国很多地方毁掉油茶林改种其他经济林时,亚林所保留下了有限的油茶种质资源和试验基地。
“这500亩油茶种质资源,是现在开展油茶育种、种苗繁育等研究的基础,也是产业复苏和发展的‘火种’”。作为我国第二代油茶研究人员中的代表人物,姚小华对前辈们的贡献心存感激。2008年,由姚小华主持、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的“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是我国油茶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最高奖项。该项目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基因库;选育出一批油茶高产新品系,产量比实生林分提高5倍~10倍,大面积多年平均亩产茶油30公斤~50公斤;开展了油茶优良品系之间、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建立了无性系规模化快繁技术体系;在油茶栽培区划分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了油茶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可使油茶实生林分茶油产量从不足5公斤提高到20公斤,新品种林分茶油产量提高50%以上。
科研无止境。如何使不同良种的油茶达到最佳配置,如何推广应用良种和科学的栽培方法?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油茶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刚刚发布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家对发展油茶产业保障粮油安全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油茶产区渴望致富的山区农民也在翘首以待。做实验、参加研讨、开展技术培训……姚小华和项目组成员忙得团团转。
尽管油茶产业发展需求急迫,但姚小华说,“科学研究走不得半步捷径”。油茶杂交育种从人工授粉到选育出成熟品种,至少需要22年,即便是从实生选种开始培育无性系也需要15年。对于农作物来说,种苗的影响只有一年;但对于油茶来说,种苗的影响更为深远。
油茶专家赵学民曾因基地种苗没有达到标准而“给多少钱都不卖”,留下一段佳话。这也是我国油茶专家秉持科学精神的群像缩影。
本文来源: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www.dlwly.com